什么是好的班级管理?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量: 3098

好的班级管理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喜爱的乖孩子,追求的安静教室是正确的吗?

我们是否陷入了多年的经验桎梏中而止步不前?



1. 好管理是不是就是把人管住?

要想把班级带向优秀,就离不开管理。然而,如果对班级管理最根本的问题缺少明确的认识,甚至认识出现方向性的偏差,那么方法越多、越精妙,带来的危害可能就越大。

比如,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管就是约束、控制,管理的内容则丰富得多。


再如,管理到底是管事还是管人?有人认为,管理就是“管人理事”。


但无论是按管理学的解释还是从班级这个组织的特殊性来看,班级管理都应该是“管事理人”。如果把管事的方法、技巧用于控制人,大方向就错了,导致的结果也会很可怕。



人是什么?人是资源(现在也有人说人是资本)。资源需要好好开发、利用,让它发挥最大作用。


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在于人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想象的能力。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还有主观能动性,而且都不愿意被控制。


用或软或硬的方法把人管住,看上去有效果,但终究违背了发展人的宗旨。人应该是管理的主人,而不应该是奴隶。教育中如果有管理,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科学管理班级,是为了把事情做好;人本管理要求班主任真正关注班级里的每一个人;文化管理则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做正确的事(基于价值判断)。除了早期的科学管理理念(又称“古典管理学”),现代管理理念都不主张控制人。


那么,减少控制,班级会不会一团糟?学生会不会放任自流?我们希望有一些办法,可以减少控制,但能让班级和学生发展得更好。

管理学界的共识是,好的管理不是把人管住,而是激发人的活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掘人的潜能。


被激发的学生几乎不要人管,自己就能不断进取。由一群被激发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一定是活力十足、积极进取的团队。所以,激发学生是班主任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2. 乖孩子是不是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

很多教师都希望学生是乖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重要的是服从自己的指挥、听从自己的教育。


班主任认为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充满活力的学生则被认为是“调皮捣蛋”,虽然有能力但不听话。


很多教师骨子里“权威意识”很重,有独立思想甚至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质疑的学生往往不受他们待见。

事实上,且不说班级里的学生不可能个个听话,就算是乖巧听话的学生也未必是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


新时代对优秀学生的定义已经更新。我国已经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这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科学精神”表述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在“实践创新”条目下指明“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核心素养中重要的“自主发展”,更是“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显然,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乖孩子”,可能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以上这些有关核心素养的表述,更是对激发学生重要性的最好说明。
 
教师习惯了教听话的学生,还可能出现另一个不利的情况——一旦遇到难教的学生,就必然会束手无策,不是回避就是将其“打入另册”。这样做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 安静的班级是不是优秀的班级?

相当多的班主任喜欢对一个优秀班级的状态用“净”“静”“敬”“竞”四个字概括。对此,我不敢苟同,特别是这个“静”字。

教室不是不需要安静,而是不需要时时刻刻安静。安静的班级,未必是优秀的班级。这一点,我相信大部分班主任都有同感。从希望学生“乖”,到要求班级“静”,都反映出一些教师陈旧的教育理念。

学校里有一个现象:教师越是业务水平不高,对班级全局的把控能力越是不足;人格魅力越是不够,他们就越倾向于牢牢地控制班级。

他们担心的是一旦学生被激发,自己的权威地位就会动摇,班级就会陷入混乱甚至失控的局面。

这是教师专业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很难把握激发与浮躁之间的差别,也没有掌握激发学生的要领,一放班级就乱。所以,干脆矫枉过正,采取高压控制的管理方式。

其实,激发与表面的混乱、浮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混乱恰恰不是已被激发状态的标志。激发,就是让学生知道他想要什么并积极主动地争取。被激发后的学生不是处于无政府主义的混乱亢奋状态,相反他们经常会默默地努力。

优秀的班级一定是动静两相宜的。该安静的时候静得下来,该活跃的时候会很活跃,“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有明确目标,都有高度自律的奋发行为。
 
4. 老经验是不是好经验?

激发学生是比较新颖的教育理念,很多做法都处于探索中。教育,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改革举措也许不能带来预期效果,特别是在很多人最为关心的成绩提升方面。

实事求是地说,改变需要勇气。能否承受可能的失败?敢不敢推翻自己业已成熟且行之有效的一套管理方法,甚至忘掉自己曾经的辉煌,从头来过?这些问题无一不在考验着班主任,特别是已取得一些业绩的班主任。

我自己就曾遭遇过类似的困惑。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我所带的班级曾在学校创造过连续120周(从高一到高三)常规评比优胜的纪录,而我随后在新班级进行了多项学生自主化管理试验,结果是班级经常拿不到流动红旗,而且不断暴露出新问题。

我很庆幸自己战胜了“名班主任”的虚荣心,继续坚持改革实践,不断调整。最终,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成了教育资源。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自身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一无所知,而是那些好不容易取得的业绩、荣誉和积累的经验。只有勇敢地跨越这些羁绊,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为自己也为学生打开新的上升空间。

本文摘自源创图书《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陈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公服平台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最新消息

甘肃教育在线

甘肃教育在线

甘肃微教育

甘肃微教育

甘肃微就业

甘肃微就业

甘肃校企合作

甘肃校企合作

甘肃职业技术教育

甘肃职业技术教育

技能甘肃

技能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