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结束,没考上普高,或者没考上重点高中的家长,开始考虑,要不要让孩子上中专。
不知道从何时起,中专成了考不上高中才会选择的“退路”。
目前已退休的老干部中,不少曾经是中专毕业。那会,80-90年代,中专曾是“精英教育”。
当时高等教育资源稀缺(1998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仅33%),中专作为中等专业教育,由国家包分配工作,毕业生可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甚至成为干部身份(如师范中专毕业可直接当老师)。那会,读财校的毕业生后来去了财务局,读农校的去了农林局,读卫校的去了医院等等。
录取分数远超高中:80-90年代,成绩优异的初中生优先报考中专(尤其是师范、卫校、财贸类),因为能快速就业、解决户口,而读高中考大学反而是“风险更高”的选择。
90年代末-2000年后:转折点的核心原因
1. 高校扩招与教育普及
- 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启动,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3%飙升至2003年的52%,2023年已超90%。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家长更倾向让孩子读高中考大学,中专的“性价比”下降。
2. 就业分配制度取消
- 90年代末,中专毕业生“包分配”政策逐步取消,需自主择业。而同期大学生就业虽竞争加剧,但社会认可度仍高于中专,导致中专吸引力锐减。
3. 职业教育定位的变化
- 2000年后,国家开始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初中毕业后按成绩划分:成绩较好的进高中,中等生进入中专/职高(即“普职分流”)。
4. 社会观念与学历歧视
- 随着大学学历普及,中专学历在就业市场竞争力下降。大专毕业三年可以考研,中专就不行。各种招考,一般也是大专及以上。
当下,考不上高中,上不上中专?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教高考”,中专毕业生可通过考试升入职业本科或专科,打破“学历天花板”。
作为家长,你不能说上中专没用。
现在的中专,一般分为三年制和“3+2”,就是录取后,学校根据成绩,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放在三年制班级培养,相当于职高,三年后考大学,参加专业对口高考,考本科或者高职院校。“3+2”联合培养较多,就是某个专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在中专院校上三年,毕业后到合作的高职院校读两年,最后拿大专毕业证。和普通高考去读书的学生,拿一样的专科毕业证。
有的中考没考好的孩子,没有选择去私立高中,会选择中专。目前,公立中专多数是不收学费的,政府兜底。十几岁的孩子,考不上高中,在家不上学,天天玩手机也不是个事情。所以,有的中考考两三百分的孩子,家长就选择把他们送去中专院校。
中考后,毕竟不是百分百都能上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