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713所高校共新增备案专业点1456个、审批专业点217个。
通过对比最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3年6月15日),数据发现 713所学校中有 7 所“新面孔”:北京金融科技学院、阜阳理工学院、合肥理工学院、昆明传媒学院、芜湖学院、张家界学院与江西飞行学院。
经查证,7所“新大学”中,除江西飞行学院为“新设”外,其他6所院校均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
转设之举,玉汝于成
独立学院转设,非一日之功。
本次转设的6所院校,均已于2021年6月4日由教育部公示拟同意转设,但直至近期,才终于获得批准,以新校名建制办学。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由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转设而来。2018年,学院成为北京市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2022年金融学、金融工程、会计学、国际商务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被评为北京市一流专业;2023年9月,教育部批准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转设为北京金融科技学院。
阜阳理工学院是由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转设、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市属国有独资企业阜阳投发教育投资公司举办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转设后,学院计划开设47个专业,打造以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普通本科学校。
合肥理工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为创建于2003年的安徽大学江淮学院。设计办学规模9800人。学校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突出“理工”办学定位,进一步提升合肥市科教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昆明传媒学院(原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创建于2002年,坐落于享有“春城”美的云南省昆明市,是由云南艺术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成立,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为独立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芜湖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芜湖市产教融合发展有限公司举办、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前身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早在2020年,芜湖市启动了该校新校区建设,新校区位于江北新区核心区域,至2023年9月,新校区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前不久,芜湖学院官网正式启用,标志着学校发展迈入新征程。芜湖学院以“工科为主、应用型水平较高、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大学”作为定位,深耕芜湖,厚植长三角,融创全国。
张家界学院,前身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独立学院),创办于2002年,2023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成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张家界市。学校以提高质量强校,以彰显特色名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
转设之路,殊途同归
独立学院,是各大高校与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其存在20多年,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转设,即是指院校在原独立学院的基础上,脱离母体学校,真正独立办学。如今,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校发展水平、促进学生成才和教师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推动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除因不具足转设条件,或主办方提出终止办学外,为独立学院指明了“转为公办、转为民办、合并转设”的三条路径。
转为公办
转为公办,即是无主办方,或是原独立学院主办方退出举办,地方政府有条件承接举办的,鼓励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经教育部同意,由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转设而成的省属公办理工类普通本科高校山西电子科技学院,以及正在转设的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均在此列。
转为民办
独立学院转为民办,需办学协议完善,办学主体间权利义务划分清晰,办学条件达到本科高校设置标准的独立学院,可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2021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转设更名为珠海科技学院。虽为后生却有拿云之志,珠海科技学院连续3年位居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民办高校前5,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一流创新性、应用型大学。
合并转设
所谓合并转设,即鼓励各地积极创新,可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也可因地制宜提出其他转设路径,经教育部同意后实施。
2021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3所独立学院分别联合省内高职高专转设为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这种转设方式在整合资源、壮大队伍的同时,优化了办学思路、提升了办学水平。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曾经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正在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在建设高等强国的道路上,无论采取何种转设路径,期待高校能够实现自身的充分发展,与地方经济、文化齐头并进;不忘初心,共创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