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900万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还出口了120.3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力量。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后,是高技能人才的稀缺。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净缺口为103万人。
让人欣慰的是,山东乃至全国已有不少高校提前开设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受访高校表示,新能源汽车人才培育方向是高素质、复合型;同时,学校师资、专业的设置需要紧跟产业需求,未来,人才短缺情况有望缓解。
2023年,经济导报记者曾受邀参观了某新能源汽车品牌设在山东的整车生产项目。当时,该项目总装车间内十分繁忙,在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生产线上,组装了一半的车体排成排,正在不断推进。在参观队伍走出车间时,经济导报记者看到了员工入职培训内容的展板,上面多是生产线操作基础规程。
在后续的交流环节中,该项目负责人表示,总装车间不少工人是最近才招聘的。因为人力不足,投产日期一拖再拖,已经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达产。
根据《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山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100万辆左右,整车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相关核心部件、配套部件、应用推广、配套服务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
然而,人力不足的隐忧已然出现。除影响上述新上项目达产外,该新能源汽车品牌驻济经销商也在此前的采访中坦言,他们公司旗下几家门店,长期缺少专业售后维保人员,“懂‘三电’(即电机、电池、电控)以及会带电作业的员工尤其紧缺。要培养合格的维保人员,必须送去主机厂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拿到证书回来工作。”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可达103万人。
大众人才网高校就业方向负责人李瑶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制造智能化程度很高,对工人专业要求也很高,所以行业产能的提升也不能像传统流水线作业那样,可以靠“堆人数”实现。“自然,这些技术技能工人的薪资水平也明显高于普通流水线工人。”他表示。
“目前我们项目招工,一线技术工人总是招不满。”上述项目负责人表示。
时间回到2012年。当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文件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那一年,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下称“学院”)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据该院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李勇介绍,学院的汽车专业群是中国特色高水平汽车专业群;同时,学院也是国内较早一批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高校。
“专业创立初期,师资、教具、就业方向等都很缺乏。现在,学院的汽车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已经步入正轨了。”李勇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相关资料显示,2023年全国高职院校共1545所,其中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院校达到716所,较2018年的298所增加了近1.5倍。
在李勇看来,高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同步的,也都经历了人才短缺等困难。“我们专业之所以能克服困难,完全是因为紧密贴合企业需求,紧紧把握住了产业发展的动向。”他说。
原来,学院从2007年便开始了校企合作,最早是与东风标致雪铁龙、东风日产、上汽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组建实训基地;后来上汽大众、宝马等企业纷纷转向新能源,所以实训基地也增设了相关课程。这样,初创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便有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学院也坚定了建设相关专业的决心。
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变化,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发生了“微调”。“最初我们相关专业的培养方向偏向产业‘后端’,也就是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维保;现在则与比亚迪、吉利、北汽、广汽埃安、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主机厂建立了合作关系,定向培养生产线上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向越来越偏向产业‘前端’,也就是制造和研发方面。”李勇表示。
上文提到的整车项目,现在已实现达产。2月6日,该项目负责人再次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项目引进了一批包括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内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随着这些人才的到位,项目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随着学院在人才培育方面的持续发力,不仅企业用工问题得以缓解,学院本身在学科建设方面也日臻完善:“学院又开设了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并针对现有专业,增设了电子信息、物联网、智能驾驶等相关课程。”李勇介绍。
对于人才培养,李勇建议: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实施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系统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学制框架体系。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3年,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为701所,在数量上已经被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院校反超。“预计未来行业人才短缺矛盾将得到缓解。”李勇表示。
在被问及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类型时,李勇提到了懂得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拥有扎实的机械、电子专业基础,还要学习计算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他认为“复合型”人才不仅能满足一线制造岗位的需求,“向前”,能参与新能源汽车设计研发,“向后”,能“玩抖音”、搞直播,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汽车销售。
李瑶则注意到,随着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少企业生产线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上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各职业高校也可以以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作为突破口,批量培育各行各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在顺应山东制造业发展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的前提下,完善自身专业学科建设。”他建议。
在实现达产之后,上述整车项目还悄然实现人才“升级”,“目前,我们项目已完成了人才储备,希望未来管理、研发方面的人才会不断涌现。”项目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