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高中双休”,更要看到高考高招改革

来源: 民教热议 浏览量: 6531

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伊始,全国各地力推“高中双休“,各种意见争论很大。对这一政策持不同意见的学校和家长,担心别的学校不执行自己吃亏,担心别的孩子校外偷偷学自己吃亏。

纠结的核心是高中双休和高考升学的关系。

我们分析,按照现在高考高招的改革方向,高中双休不要纠结,该休就休,因为学校和个人的高考升学成绩不取决于此。

高考高招这个“指挥棒”在引导教育改革,从应试刷题转向核心素养,从死记硬背转向创新创造,从时间竞争转向效率竞争,原来靠时间堆积、军事化管理、刷题应试的竞争模式不适应未来要求,出不了成绩了。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第9条是考题的内容和形式改革,要“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引导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这几年一直在力推这个方向,在考题上表现十分明显,即“创新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生反映高考题目越来越难,其实不是题目难了,是考察重点变了,不适应,是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适应目前的高考题目的内容和形式。

比如高考数学卷的 “火星车路径规划” 题目,要求学生将三角函数与航天轨道计算结合,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迁移能力。还有将量子计算中的叠加态原理融入概率问题,考生需要先理解物理概念再建立数学模型。这种跨学科命题方式,使得单纯刷题的学生在考场上面临"题目看得懂,思路找不到"的困境。某省新高考方案就明确,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将共享15%的“交叉命题”。生物遗传题可能嵌套数学概率模型,化学实验设计需结合环境科学知识。

还有,语文现代文阅读开始出现学术论文节选,要求学生比较三个文本观点的异同,作文评分新增 “批判性思维维度”,英语读后续写注重情感逻辑的连贯性,物理试题引入最新科研成果作为题干,都要求批判创新、灵活运用。

教育部考试院近年组织的命题研讨会中,"真实情境""高阶思维""知识迁移"成为高频词,命题专家导向明确,"淘汰的是解题机器,选拔的是思考者。"

985高校招生办主任座谈会上,"我们需要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只会答题的考生"成为共识。

现在,能代表中学升学成绩的重点高校,通过非高考或半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招生数量越来越多,比如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的人才选拔类,以中科大为代表的少年班类,大量的奥赛保送生类,强基计划类。这些招生更是强调活学活用、创新创造。

这些变化都在传递明确信号:靠时间堆积的训练并不重要,高中是否双休并不重要,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精确到分钟的训练而是深入、发散、灵活的思考,重要的是高中学校有没有师资、课程、场景、项目、方案来培养学生面对新的高考高招的能力, 

其实,有些学校已经在适应变化,积极探索。江苏某民办高中周末不上课,改为 “项目制学习日”,学生可选择参与机器人研发、古建筑测绘等 12 个实践项目;广东某民办高中与 985 高校共建 “学科特训营”,周末邀请大学教授开展前沿讲座;深圳某中学将每周五下午设为"跨学科项目日",训练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自然形成知识联结能力;某县域中学开发"学术阅读课程",要求高二学生精读《科学》《自然》的简化论文;成都某私立学校建立"双师课堂",学科教师与大学研究员共同开发课程,把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转化为高中生可理解的探究课题。

站在高考高招变革的临界点,高中管理者需要清醒认识到:继续在时间战、题海战的泥潭中挣扎,终将被淘汰出局。那些率先构建素养教育体系,将课堂转化为思维训培养的学校,正在悄然改写高考竞争版图。

(作者:马学雷,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城华教育智库理事长)

公服平台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最新消息

掌上甘教

掌上甘教

甘肃微教育

甘肃微教育

甘肃微就业

甘肃微就业

技能甘肃

技能甘肃

甘肃职业技术教育

甘肃职业技术教育

甘肃校企合作

甘肃校企合作